引语:绿茵场上的呐喊与骑行途中的清风交织,跆拳道赛场的喝彩同露营帐篷的星光相映——六月的南京,正以赛事为纽带,将千年文脉与跃动活力深度融合,书写着“世界体育名城”的当代篇章。
全民参与的体育狂欢
南京市六月赛事布局覆盖全年龄段,形成“全域联动全民共享”的立体格局。青少年群体成为重要参与者:在江北新区大厂体育馆,第19届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汇聚全国1500余名高校运动员,竞技与品势项目较量中展现青春力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校选手表现尤为亮眼。同步进行的南京市大学生篮球联赛更将赛场延伸至社会场馆,河海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冠军争夺战吸引市民免费观赛,赛事配套就业宣讲文旅参观活动,实现“以球会友以赛促融”。
老年群体亦未缺席体育盛宴。6月10日启动的江苏省老年人体育系列赛覆盖太极拳柔力球等十多个项目,贯穿全年。栖霞区原创广场舞《水乡丰收歌》全国获奖案例,印证“积极老龄观”的实践成果。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强调该赛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呼应省政府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目标。
“苏超”引爆文旅消费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以草根性重塑城市认同感,创造现象级传播。参赛球员来自教师IT工作者等普通职业,训练均在业余时间进行,南京队长杨笑天坦言:“队员白天工作学习,只有晚上能集训”。这种“全民足球”模式打破职业壁垒,前三轮吸引超19万观众。城市文化符号的深度绑定更引发情感共鸣——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等球队昵称,将赛事转化为城市文化嘉年华。

赛事经济效应显著,形成“体育+文旅”融合样板。第四轮南京客场对阵淮安时,长三角首趟球迷专列G9253运送750人赴赛,淮安推出“南京球迷免票游西游乐园”政策。常州赛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当地特产销量翻倍,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破2万单。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李川指出,此类联动“把流量变留量,客流变游客”,端午期间赛事带动6城文旅消费增长14.63%。
场馆升级普惠民生
专业赛场承载国际顶级赛事,助推城市能级提升。年初竣工的南京市体育训练中心室内田径馆(“南京魔方”)作为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主场馆,获刘俊茜梁小静等健将赞誉。浦口马拉松赛道优化取消山地路段,滨江路线更平缓,助力选手突破个人纪录,赛事还吸引18国精英跑者参与,男子全马最佳成绩达2小时10分54秒。
群众健身空间同步扩容,“15分钟健身圈”加速落地。三年间全市新改建141片灯光球场,涵盖篮球足球等多类别。2025年计划新增球场60片,更新600套社区健身器材。“宁体汇”平台整合线上场馆近600家,年服务超250万人次。环老山自行车赛等户外活动更将九龙湖青奥定向赛道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运动载体,形成“在风景中竞赛”的特色体验。
赛事IP的长效赋能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保障赛事可持续性。“苏超”由省体育局联合13市政府主办,省体育产业集团市场化运营,通过冠名赞助构建“商业投入—赛事升级—品牌打造”闭环。集团董事长顾晔阐释资源互哺模式:“赞助商为联赛导流,联赛为品牌曝光,实现双向奔赴”。政策层面,《江苏省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若干举措》建立奖励机制,2024年全省赛事活动拉动消费超30亿元。
赛事IP延伸出产业生态链。露营大会结合青奥主题定向环江心洲落日骑行,开发“体育+生态”场景;浦口马拉松发行“浦口卡霸”文旅联卡,整合超100家商户资源,赛事期间销售激增。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黄海燕评价:“‘苏超模式’本质是地域文化认同与数字传播的共振”,其成功印证基层赛事完全可能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结语:从绿茵场上的城市荣耀争夺,到老山脚下的全民骑行热潮,南京正以赛事为支点,撬动“以赛营城以赛促产以赛惠民”的创新发展范式。(完)
> 南京体育的蓬勃画卷,既在“苏超”看台上万人合唱的声浪中舒展,也在老年人太极拳的起势推掌间流转。当体育成为城市文化的基因经济发展的触媒民生福祉的注脚,这座六朝古都已然找到通向“世界体育名城”的核心密码——让运动真正属于每个人,让每个人都在运动中照见城市的未来。